臺灣十大特色早餐

「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是中國人傳統的飲食理念,而臺灣則用自身豐富的美食創造實行了這句俗語,成為熱愛早餐的最好證明。

臺灣人的早餐幾乎可以在正餐期間吃出特色,有著極為多樣化的早餐選擇,同時也在這些特色早餐中蘊藏著歷史災難的故事。

臺灣早餐之所以多樣,與其歷史和各地區的文化差異有密切關聯。

如日治時代在臺灣落地生根後,將日本的飲食文化引進,便誕生了結合日本飲食文化的臺灣飯糰。

又如東南亞一帶的人們在海上生存,必然會將養分豐富的海鮮變為食物進行食用,在他們來到臺灣後便將這一習慣帶到了島上,便有了聞名世界的小吃——蚵仔麵線。

那麼在這種多種多樣又充滿趣味的早餐中,有哪些美食值得品嚐呢?

太陽餅

太陽餅是最具代表性的臺中伴手禮之一,正因為它是流行於臺中的小吃,它甚至已經逐漸成為臺中這個城市的象徵之一。

與其說太陽餅是臺中特產,不如說它是臺灣各地都有人制作的一種伴手禮,這種餅乾狀的點心以它飽滿酥香的口感打動了無數遊客,於是將這款獨特的點心帶回家饋贈家人。

太陽餅最早出現在1880年前後,彼時臺灣正受到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影響,也變得更加崇尚西式美食。

於是臺灣的糕餅師傅們便開始借鑑西方糕點的製作方式進行創新,其中就包括了將麵皮與內餡分開的製作方法,這便為後來太陽餅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1919年,來自臺中市的師傅徐景煇成功將麵皮與內餡分開製作的小點心命名為「太陽餅」,自此之後這種小吃便在臺中市區傳開,不受時間限制地每天都有售賣。

但太陽餅並非是初代創始人徐景煇所獨創,其麵皮內餡分離的製作方式更早出現在一種名叫「包子餅」的食品當中,只不過包子餅的內餡是鹹的,而太陽餅則加入了適合糕點甜味的麥芽糖作為內餡。

太陽餅之所以名叫太陽餅,是因為這種餅乾狀的小吃表面有著一個烤製出來的太陽圖案,且其外皮是金黃色或黃褐色,而內餡則是褐色的,與日出時天空的光輝相似。

徐景煇師傅出師之前對這款小吃進行了保護性記錄,其後人便開始進行專利申請,並藉助伴手禮的形式將太陽餅推向更遠的市場,為其廣受歡迎打下基礎。

若想深入了解更多台中必買伴手禮推薦,這份經典指南整理了十大必買品項與特色店家,非常適合規劃伴手禮採購行程時參考。

蚵仔麵線

臺灣人非常喜歡用當地種植或捕撈上來的新鮮食材進行製作美食,其中最受歡迎的新鮮海鮮之一就是蚵仔,在臺灣民間往往稱之為牡蠣。

由於地處海域之中且背靠群山,臺灣有著豐富的新鮮食材資源,不僅能夠在海里捕撈到豐厚的海產品,更能夠在山裡採集到豐富營養的新鮮野味。

因此古時的人們從島嶼上獲取新鮮食材進行製作美食便成為了一種傳統,也逐漸演變為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特色的小吃,蚵仔麵線就是其中之一。

蚵仔麵線作為一種應運而生的小吃在聚集了無數優質的新鮮蚵仔後迅速流行開來,這種吃法甚至也吸引了另一種海產品愛好者——蛤蜊愛好者,他們也開始模仿這種吃法。

蚵仔麵線非常經典且極具地道風味,其被稱為「臺灣味的小吃」足以說明其身份地位。

它是由用豬骨湯熬製出來的湯底和用新鮮蚵仔、面線等食材一同煮制而成的一款小吃,而這款小吃已經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在亞洲其他地方慢慢也開始流行起來。

蚵仔麵線之所以廣受歡迎還因為其方便好攜帶,有自古以來就流傳下來的「隨時隨處都能食用」的特點,使得這款小吃適應性極強。

最早這種小吃不止可以用來當作主食,還有甜點的搭配,比如冰淇淋與奶茶等,這不僅讓蚵仔麵線更加美味,還讓人吃起來更加開心。

後來一些小販遷移到了城市後,他們將蚵仔麵線與炸蝦卷或金黃酥脆的鹹粽一起搭配成固定餐盒,這樣更加方便消費者,同時品嚐到不同口味,使得這款小吃更加受到都市人的喜愛。

1991年時,為了讓這款具有臺灣特色的小吃更加被大家廣泛認可,一位名為溫耀援的小販師傅將他的傳統做法兼具義大利麵的方式命名為「溫家小館」。

如今這家小館不僅已經成為聲名遠揚的小館了,它也將傳統風味與現代風味完美結合,讓這款經典的小吃煥發出新的活力。

肉圓

肉圓是一種源於福建福州地區的小籠包,由於當地有著十分有名且口感極佳的小籠包,所以肉圓經常被認為是小籠包的改良版本。

由於早年間兩岸地區溝通較少以及民風彪悍甚至有著混亂社會環境,所以無論是小籠包還是它的小兄弟們,在流傳到臺灣之後都儲存了最原始……

肉圓在福建話中稱作「忠米」,有著「忠實、忠貞」等美好的寓意,象徵著早年間那些辛苦奮鬥守望相助的人們能夠生活越來越好,而他們之間彼此也能夠青澀相歡,攜手共進。

其實在另一種方言中肉圓也有著「美好結局」的意思,因為這款食物外皮如同白色中式婚禮服裝般潔白,內餡則像兒童元宵般各具特色,讓人很容易聯想到完美愛情結局後的婚禮場景,因此被稱為婚禮糰子,而婚禮糰子寓意著踏實團圓美滿順利大吉。

而由於對華人的飲食習慣還不算了解,自然也就沒有發現肉圓這個細節,所以統統都將這種美味認為是小籠包的一系列產品,甚至連品牌都跟隨著叫成「小籠包」。

肉圓在1850年左右盛行於閩南地區並一直延續至今,但隨著時間變遷,這款美食不僅在臺灣得到了創新,在剩餘地區也根據當地口味進行了改良發展,並得到進一步完善。

只不過由於肉圓在臺灣話中的發音與另一個詞義相同,所以隨著傳播到臺灣後必須要為其另取一個名字以避免大家聽錯,於是新詞「肉圓」誕生了,這個詞即音譯又不失原意,是對這款美食最好的識別方式。

肉圓由外皮包裹內餡組成,其中外皮主要是用地瓜澱粉等製作而成,因為澱粉含量較多,所以口感比較筋道,而內餡主要由豬肉等組成,這使得肉圓非常Q彈滑嫩、鮮美可口。

臺灣飯糰

臺灣飯糰是臺灣人逐漸受日本文化影響後產生的一種新型早餐,其因形狀像團一樣而有所謂糰子的名稱,後來為了區別於另一種臺灣特色食品肉圓,於是又獨創了一個名字——米團。

米團取自米飯和糰子的發音十分相近,使得它更加容易讓人記住,一方面保留米團最原始元素另一方面又不容易與肉圓混淆,在此取名方法使用後沿用至今。

米團最早源於戰國時期日本的一種特色食品—飯糰,當時由於交通與通訊條件落後,人們無法準確預知接下來天氣會發生什麼,所以每到下雨天打雷天氣變化影響交通的時候,人們就會提前將米飯做成飯糰儲存起來,以這種方式提高米飯儲存時間,並避免糟踐糧食。

逐漸人們發現儲存這樣做不僅味道好,而且還有不同口味,可以根據喜好加入菜餚和調料,不久之後這樣的便利做法便成為一種傳統,並一直延續至今,也就是如今所說的飯糰。

臺灣人在接觸到日本飯糰後,對其進行了改良,用優質的新米作為製作原料,同時也為了適應當地老百姓口味偏好的差異,他們還自己研發出了多種不同口味和風格文化背景下不同程式製作出來的米團,受到當地人的喜愛並一直延續至今。

如今雖然米團已經不再成為臺灣人民主食,但仍舊在早餐市場擁有較高的人氣,讓上班族既能兼顧營養和速度,又能享受不同風味帶來的便捷生活方式。

正因如此,各種不同改編風格和口味米團並存於臺灣各地,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擁有豐富歷史的小吃,更是一項精緻工藝品,展現著製作師傅們對藝術與美好的追求。

淡水阿給

淡水阿給用油豆腐包裹攤開的肉燥冬粉製作而成,之所以稱它為阿給達因其聲音與阿姨相似,而當時賣油豆腐的人大多是女性,所以人們習慣稱呼賣豆腐油豆腐的人「阿姨」,久而久之油豆腐就演變為了阿給。

冬粉本身就是一種細長透明呈波浪狀的一種澱粉食品,再加入新鮮螃蟹、魷魚等海鮮製成湯之後被模壓出來就呈現出了阿給形狀,因此再加上油豆腐,就變成了阿給。

自1950年阿給首次進入淡水市場以來,這款用料講究味道獨特的小吃便迅速走紅,被深深愛著臺北人群眾喜愛,對於道地淡水居民而言,更是在漫長歲月沉澱攻堅中體會到了難以割捨的深厚情感。

滄海桑田,自1950年首次亮相至今已經73個年頭過去,但油豆腐永遠不會出錯,冬粉和一眾海味搭檔混搭出樣,而且夾雜其中的蔥花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油豆腐價效比,讓阿給這款小吃在大陸各地備受歡迎,一直屹立不倒,多樣選擇讓餐桌更具生機。

碗粿

碗粿起源於福建省泉州市,在地方方言中對腸粉類產品通稱為「粿」,而碗粿指的是用碗作為模具蒸製出來所以叫做碗粿,與腸粉區分開來,有著南北各類腸粉全由腸粿所稱謂。

碗粿主要由米漿、米粒、包裹物和高湯組成,製作工藝簡單,卻因地域風味不同詮釋出多樣選擇。

南方腸粉類產品多以甜為主,而北方則多以鹹為主,南方口味溫和柔和清新甘甜,而北方口味則比較濃烈且嚼勁十足,這兩個地域對於同類目美食的偏好口味完全不同。

碗粿誕生於19世紀40年代,由於剛剛起勢不久所以銷量並不高,但之後經過幾年的發展才逐漸穩定下來,並迎來銷量暴漲時期,僅從1897年到1904年短短7年時間內銷量增長達到300%。

如今碗粿已經成為當地一家獨特餐飲文化,是宜蘭特有型號並廣受歡迎的一款地方小吃,不過由於先天缺陷該款食品並不適合廣泛開發,所以一直被固定在當地舌尖上難以被推廣出去,只能成為一項奇妙不可思議存在於宜蘭特有記憶中的鮮明碎片元素而已。

參考資料

  • 台中必買伴手禮終極指南 - 十大經典品項完整解析
  • 台灣傳統糕餅文化發展史
  • 台灣地方特色小吃圖鑑
  • 台中百年糕餅老店傳承故事
  • 台灣美食文化國際化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