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北靠裡海,南瀕波斯灣,國土面積約165萬平方公里,地貌多樣,旅遊資源豐富,既可攀登雪山,也可漫步海灘;可聽山谷迴響,可登平原遠眺;可訪森林探險,可入沙漠觀星。
作為西亞文明古國,伊朗從公元前2500年古埃蘭王國至1979年巴列維王朝結束,大致歷經了16個朝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和多樣化的自然人文景觀等旅遊資源很豐富,截至2023年,伊朗境內共有26項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24項和自然遺產2項)。
一、伊朗旅遊資源概況
二、德黑蘭
德黑蘭是伊朗首都,位於厄爾布林士山南麓,北高南低,海拔1200-1900米,德黑蘭東北約70公里的達馬萬德峰海拔5678米,為中東最高峰。德黑蘭佔地面積6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1300萬。1788年愷加王朝定都於此,巴列維時期德黑蘭得到較大擴充和發展。該市以南的小城雷伊(Rey)曾是伊朗古代都城,13世紀蒙古大軍入侵時被毀。德黑蘭是伊朗博物館最多的地方,同時也是近代王宮所在地,因此參觀王宮和博物館是旅遊兩大首選。
薩德阿巴德宮位於德黑蘭北部,始建於愷加王朝,後為巴列維國王的夏宮。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佔地面積410公頃,共有18處宮殿,包括國王、王儲、親王等宮殿分散在園內各個區域,其中綠宮和白宮最為著名,兩者分別為老巴列維國王和小巴列維國王的寢宮。宮殿內陳設及裝飾豪華,沙發、桌椅、窗簾、吊燈均從法國、捷克等國進口,地毯全部是圖案精美、做工考究的手織波斯地毯。宮內還陳列了外國領導人贈送的各種貴重禮品。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伊政府將部分宮殿闢為博物館對公眾開放,主要有白宮、綠宮、母親宮以及細密畫博物館、考古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
又稱玫瑰宮,位於德黑蘭市中心,是愷加王朝時期的王宮,該建築是在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一世國王的宮殿基礎上擴建而成。納賽爾丁國王1873年出訪歐洲得到啟發,在宮殿的底層大廳設立了一座博物館,專用於陳列他從歐洲收集來的各種寶物及藝術品。走進王宮大門,迎面的宮殿是著名的大理石王座(Marble Table)。古列斯坦宮右側的建築被稱為明鏡殿(Mirror Hall),堪稱波斯建築的精華。宮殿內的圓形頂部和四周牆壁都用多稜角小塊鏡子鑲嵌,華美絢爛,散射出鑽石般的光芒。古列斯坦宮也是國王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兩代巴列維國王都曾在這裡舉行過加冕儀式。
建於19世紀中葉愷加王朝末期,是一組庭院式王室夏宮建築群,位於德黑蘭北部尼亞瓦蘭地區。與古列斯坦宮相比,尼亞瓦蘭宮的建築風格更加現代,受歐洲、尤其俄國建築的影響較大。小巴列維國王在他統治伊朗最後十年的大部分時光在這裡度過。尼亞瓦蘭宮內有國王辦公室以及其它4座展覽館,裡面陳設著各國贈送的禮品,包括中國的精美瓷器等。
位於德黑蘭市中心的霍梅尼大街,建於1937年,專門收藏伊朗史前和伊斯蘭時期的文物和考古發掘物品。博物館主樓主要展出史前時期、阿契美尼德和薩珊王朝時期的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琺琅、象牙、錢幣、珠寶、鑲嵌工藝及金屬製品等。這些文物充分展示伊斯蘭教傳入伊朗前生活在伊朗高原的人類社會、宗教信仰和生活狀況。主樓東側新建的兩層現代建築為“伊斯蘭時期收藏”,收集陳列伊斯蘭教傳入伊朗後的各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考古發掘。這裡還收藏有大量成套的中國元、清兩代青花瓷。
珍寶博物館位於德黑蘭市內伊朗國家銀行地下珍寶保險庫。它收藏了幾個世紀以來伊朗王室價值連城的國寶,包括愷加王朝和巴列維王朝的王冠。其中,巴列維的王冠上鑲有3380顆鑽石,共重2000餘克拉,還鑲有368顆珍珠。藏品中有一塊20公斤重的刻花金板,板上用細小鑽石組成文字,它是猶太教民在禮薩巴列維國王加冕時進獻的。有一個37公斤重的純金地球儀,上面鑲嵌著4萬多顆紅、藍寶石,用鑽石標出伊朗、中國、英國、印度尼西亞等各國的位置。最為著名的是鑲滿各種珠寶的“孔雀寶座”,它是伊朗王權的象徵。
地毯博物館位於德黑蘭市區,1977年建成。這座八角形的現代建築從外觀看彷彿一架地毯織機。館內珍藏著伊朗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編織的各種古老的手工地毯珍品,做工考究、精美絕倫。伊朗被認為是地毯編織藝術的發源地,波斯地毯享譽世界,它不僅代表著伊朗悠久燦爛的文化,也是波斯文明的象徵。伊朗地毯以優良的質地、古樸雅緻的圖案和精美的工藝受到世人喜愛。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從天然植物和礦物中提取,色彩經久不褪不變,以各種動物、植物、花卉、伊斯蘭書法和幾何圖案進行構圖,被譽為“地面上的藝術”。
自由塔是1971年為紀念波斯帝國2500週年而建造。其主體結構借鑑了巴黎凱旋門的拱門造型,同時充分體現出伊朗建築的民族風格,採用清真寺風格的尖角拱門以及傳統的幾何圖案,塔身線條流暢,看上去既現代又古樸,非常具有波斯民族特色,也是德黑蘭的地標性建築。
三、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是伊朗第三大城市,也是歷史文化名城,距德黑蘭414公里,人口約200萬,著名的扎揚代(Zayandeh)河橫貫市區。公元11至12世紀塞爾柱王朝時,這裡曾為首都。薩法維王朝時期(1501-1736),伊斯法罕處於全盛期,商賈雲集,八方賓客匯聚,伊諺曰“伊斯法罕半天下”。如今伊斯法罕依然保留了薩法維時期的城市格局和許多古老建築。市內主要景點包括伊瑪目廣場、皇家清真寺、謝赫清真寺、阿里卡普宮、四十柱宮、亞美尼亞凡客教堂、赫居古橋、三十三孔橋等。
位於市區中心,伊斯蘭革命前稱國王廣場,廣場長510米、寬165米,面積80000多平方米。它始建於17世紀薩法維王朝阿巴斯時期,這裡曾經是皇家馬球場。
始建於1612年,歷時二十多年,於1638年建造完成。清真寺內外均由華美的瓷磚鑲嵌而成,工藝考究,清真寺大門是鍍銀的,門楣上題有詩文,由當時著名書法家用漂亮的波斯文納斯塔利格體書寫。牆上的裝飾和壁畫體現了當時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清真寺佔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伊斯法罕最大的雙層拱頂清真寺,拱頂上的尖塔正對著麥加聖地,建築宏偉,設計精美。位於寺院南側的大拱頂高54米,主體部分為鍍金或鍍銀,輝煌奪目,光彩照人。若站在正對著拱頂的迴音石上拍手,即可聽到多次洪亮的迴音。寺內還有一個三角形的日晷,當時人們以此計算時間。在17世紀建寺時,該寺西側有講經堂,現仍保留多處做禱告的地方。
始建於1602年,整體建築以藍色瓷磚為基調,配以花卉圖案,富麗堂皇,美輪美奐。在其巨大的圓頂內,最精美的設計在於穹頂上方的16扇窗。正午時分,光線從東面的伊斯蘭式壁窗灑進大殿,對映到穹頂形成一束金色光帶,令人稱奇的是這道金光上窄下寬,不偏不倚正好從穹頂的中心點向下徐徐散開,畫面美得令人窒息,這就是著名的“孔雀開屏”。清真寺的規模並不大,但內部裝潢卻美到極致,伊斯法罕的能工巧匠燒製出世上最精美的瓷磚,鑲嵌到清真寺的每個角落,色彩斑斕,精細絕倫,其綠松石色的裝飾花邊非常醒目,令人歎為觀止。
阿里卡普,波斯語的意思是“高高的大門”,它曾是國王的閱兵臺。阿里卡普宮高48米,共7層,每層之間都有螺旋梯,宮殿內的長廊是供觀賞廣場上馬球運動的場所。殿內裝飾及壁畫以花、鳥、瑞獸和一些人物為主,可惜因年代久遠,很多壁畫已經模糊不清,但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修復。
四十柱宮是薩法維時期的著名建築,坐落在伊斯法罕一座面積約6.7萬平方米的大花園內。花園是阿巴斯一世時修建,花園中央的宮殿則是阿巴斯二世於1647年建造,是當時接見和宴請貴賓及外國使節的地方。宮殿正面是一個三面開放的巨大門廊,門廊由20根高大的松木巨柱支撐。門廊前有一座長110米、寬16米的水池,水從安放在水池下方的四隻獅子的口中噴出。池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站在池邊朝宮殿望去,二十根大柱與水中的倒影渾然一體,“四十柱宮”由此得名。四十柱宮另一重要看點是壁畫。這裡的壁畫描繪了薩法維王朝的宮廷生活百態,令人驚豔。大廳正面的壁畫主要是戰爭場面和歷史故事,其它部分多表現的是宮廷宴飲及其它生活場景,甚至還有宮女曼妙的舞蹈圖。壁畫中的場景以及人物表情、服飾、器物等十分細膩、寫實,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建於薩法維王朝早期,亞美尼亞人根據國王的命令從西北邊境的焦勒法遷至伊斯法罕,並在國王的允許下建起這座教堂。亞美尼亞是世界上最早以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歷史上它很長時間都是伊朗的屬國,在伊朗北部和西北部地區有許多亞美尼亞教堂。伊斯法罕凡客教堂的建築風格很獨特,它融合了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建築元素,將伊斯蘭式的洋蔥尖頂、阿拉伯式的尖拱門楣、清真寺宣禮塔式的鐘樓,與正面壁牆上顯眼的十字架、猶太大衛星花窗等奇妙地結合為一體,堪稱多種宗教建築及地域風格的中東混血兒。
也叫國王橋,建於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二世時期。建橋初衷是連通兩岸,又充當水壩,透過橋下水閘提高水位,將水引入兩岸水渠灌溉農田。第二層的橋拱之下、縱拱之上有足夠的空間可供休息、納涼和宴飲,後成為國王夏日招待外國使節的場所。每個石臺石桌上可擺放茶點、飲料,河水從腳下流過,和風從拱橋穿過,賓主邊品嚐波斯小吃,邊領略扎揚代河兩岸古城風情,實在是待客的妙招。國王橋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建於阿巴斯國王時期,因有33個橋孔而得名,石橋為上下雙層結構,石橋本身還能起到水壩的作用。
四、法爾斯省和設拉子
法爾斯省(Pars)位於伊朗南部,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00餘萬,是伊朗古老文明的發祥地,“波斯”一詞即源於此。設拉子是法爾斯省會,距德黑蘭895公里,人口約150餘萬,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伊朗古代文化中心和旅遊勝地。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居魯士以此為中心建立了波斯帝國。大流士國王將都城遷至距設拉子60公里處的波斯波利斯,公元前330年波斯波利斯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毀。設拉子主要名勝古蹟有:波斯波利斯遺址、薩迪墓、哈菲茲墓、賈邁清真寺、新清真寺、粉紅清真寺、瓦基爾巴扎等。
波斯波利斯始建於公元前518年,由波斯國王大流士下令建造。主要建築包括萬國門、覲見廳、百柱宮、阿帕達納宮(Apadana)、薛西斯宮殿、書房、金庫等,整個宮殿建築群歷經三個朝代,前後120年才得以完成。大流士時期只完成了阿帕達納宮、塔恰拉宮、三宮門等建築,薛西斯時期建造了大部分的波斯波利斯。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征服波斯帝國,下令燒燬了波斯波利斯宮殿,並將宮中所有珍寶悉數運回希臘。
波斯波利斯宮殿建築群坐落在扎格羅斯山脈中部拉赫馬特山西麓前,南北長450米、東西寬300米、面積約13.5萬平方米的石臺基上,東面背靠拉赫馬特山,正面朝西,居高臨下,俯視遼闊的法爾斯平原。波斯波利斯遺址包括六宮一殿、書房、金庫和帝后陵墓等建築。萬國門高達18 米,由薛西斯一世建造,所有朝貢的外國使節都要從萬國門進入大廳,等候波斯國王的接見。阿帕達納宮的中央大廳是接見各國使臣和舉行重大活動及典禮的地方。中央大廳有12根石柱。廳牆為5米厚的土坯。大廳木門外包金箔,上有飛牛圖案。
通往院內的臺階,向北部分已剝蝕風化;向東部分因埋於土中,20世紀30年代才發掘出土,至今儲存完好,這就是著名的阿帕達納階梯浮雕。浮雕生動逼真,記錄了當時波斯國王接受各國使節進貢的盛大場面。
百柱廳位於阿帕達納宮東側,面積4000多平米,石柱100根,梁1000根。遺址其它建築還有:哈迪什宮、阿爾希爾宮、32柱宮、金庫、書房等。建築群的東南側有帝王陵墓,均為石壁鑿成。波斯波利斯的藝術特色體現在石頭建築的宏偉和石刻的精美方面。
薩迪是伊朗十三世紀著名詩人,酷愛旅行,曾像苦行僧一般在印度、中東、北非等地區遊歷30餘年,其間還被十字軍所俘並囚禁在的黎波里。薩迪定居設拉子後,以自己豐富的閱歷,用韻文和散文將自己的遊歷所見和對生活、對人類本性的認識進行了淋漓盡致地描繪,其最著名的詩集有《薔薇園》、《果園》。薩迪墓位於設拉子市內,陵墓建築整體設計簡潔明快,富有現代氣息,但廊柱上的淡粉色大理石柱子則是波斯建築中的傳統形式。
哈菲茲是十四世紀波斯最偉大的抒情詩人、伊朗文學巨匠。他生於設拉子,一生居於此。傳說他幼年時即能熟讀背誦古蘭經,哈菲茲的意義就是“熟背古蘭經的人”。他一生留存於世的詩歌有500多首,膾炙人口。哈菲茲墓建於1938年,位於設拉子城東北一座漂亮的花園裡。墓地上有兩列柱廊相交,墓頂成圓形,形似達爾維希(波斯帽子)。穹頂內有精美的彩陶鑲嵌裝飾。墓石上鐫刻有哈菲茲的詩歌。
莫克清真寺(Nasirolmolk),又稱粉紅清真寺。建於1876年的愷加王朝,至今儲存完好,成為來到設拉子的遊客不可不遊的一處景點。
五、亞茲德
亞茲德是伊朗中部城市,亞茲德省的省會,人口約20萬,位於希爾山東北麓的山間盆地中,海拔1240米。該城始建於五世紀,是伊朗拜火教的最大中心,直至今日聖火依然在拜火教的祆祠裡燃燒不息。
波斯語發音為Amir Chakhmaq,包括三層樓高的喬赫馬克清真寺、廣場、市集和水池。喬赫馬克清真寺高聳的塔樓式建築格局非常獨特,一排排均勻的下沉式壁龕都處於最佳的儲存狀態,夕陽西下或夜晚華燈點亮時分,最為壯觀、漂亮。據說該清真寺是伊朗最大的單體建築。
這座華麗的清真寺在亞茲德老城區格外醒目,入口鑲著瓷磚,其高度在伊朗數一數二,兩座48米高的雄偉宣禮塔,以15世紀的一段銘文作為裝飾。穹頂和壁龕上的精緻的馬賽克以及通往庭院西門上方的瓷磚特別驚豔。瓷磚上的萬字元象徵著無窮、永恆和生死,最早出現在公元前5000年的伊朗建築上。
位於亞茲德市區,具有波斯花園的建築風格,院落的中央有一座橢圓形水池,主殿建築正面上方是拜火教主神阿胡拉·馬自達的圖案,用藍色瓷磚鑲嵌而成。不大的殿內,有拜火教教主瑣羅亞斯德的畫像,據說大約從公元470年起聖火就從未熄滅過。透過門廳的玻璃牆能夠看見熊熊燃燒的聖火,遊客可在玻璃牆外觀看並拍照留念。
曾經是波斯攝政王卡里姆汗的住所,園中的閣樓始建於1750年。這裡作為波斯花園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閣樓的內部非常華麗,有複雜的格柵結構和精緻的彩色玻璃窗。它還以擁有伊朗最高的風塔而著稱,風塔高33米,1960年曾坍塌過,之後經過了重新修建。風塔,意即有風之塔,在乾燥熾熱的戈壁沙漠中生活的伊朗人發明了風塔,利用熱冷空氣的高低壓差將涼風透過風塔引入室內,這一創舉充分體現了古代波斯人的聰明才智。
亞茲德以北約52公里處的梅博德是一座巨大的土磚結構的城鎮,據說有1800年曆史了。城鎮中心的納林堡是一處有趣的景點,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薩珊王朝時期。爬上城堡俯瞰全鎮的土黃色的屋頂和沙漠,景色美極了。
位於亞茲德以北70公里處的山谷裡,據說有1000多年的歷史。愷加時期的清真寺、17世紀的搖晃的風塔(Shaking Minaret)和村莊邊緣的商隊旅館等都已經過修繕向遊人開放,風塔、彩色玻璃、傳統的房門、優雅的拱門和壁龕使其成為當時全市恢弘的建築群之一。
六、卡尚
卡尚市位於德黑蘭南約220公里,這座地處卡維爾鹽漠邊緣的綠洲城市是伊朗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薩法維王朝的第一任統治者阿巴斯一世當年對卡尚情有獨鍾,他堅持死後的墓地選在卡尚,而不是伊斯法罕。在突厥塞爾柱王朝時期,這裡以地毯、陶瓷、瓷磚而聞名伊朗。今天,它是地毯和玫瑰花露的重要產地。
這座蔥翠的花園是為阿巴斯一世而建造,是波斯花園的典範。周邊地區水資源稀缺,但花園內水卻非常充裕,一道天然泉水穿過青綠的池塘和噴泉,並與庭院建築融為一體形成花園水系,能夠調節建築內的溫溼度,泉水還滋潤著園中蔥蘢的樹木和花卉。花園的一側是浴室,因伊朗民族英雄阿米爾·卡比爾(Amir Kabir)在此遇害而出名。愷加王朝沙阿執政期間,首相阿米爾提倡現代化,因其主導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觸犯了皇室的利益,阿米爾被囚禁在費恩花園內,最後在浴室裡被謀殺。
是一座裝飾華麗的庭院,在入口處上方有精美的圖案、複雜的雕刻。庭院的中間是噴水池,遠端即是兩層的宅府建築,建築內精美的彩色玻璃和華麗的壁畫內飾,每每讓人流連忘返。據說,當年卡尚的兩位地毯商在談論他們孩子的婚事,布魯傑爾迪的兒子要娶賈法爾的女兒,賈法爾告訴布魯傑爾迪,如果你的兒子要娶我的女兒,至少我的女兒應該住在一個和我家一樣漂亮的房子,於是在18年後建成了這個奢華的庭院。
延伸閱讀
- 伊朗旅遊:簽證交通、十大景點住宿美食全攻略
- 伊朗簽證申請流程與注意事項
- 中東特色美食:從藏紅花飯到烤肉串
- 古城住宿體驗:亞茲德傳統庭院民宿
- 攝影攻略:如何捕捉伊朗最美瞬間